那些常见的心脏介入手术问题盘点

发布时间:2023-03-14阅读次数:
分享到:

心血管内科来了这样一位焦虑的宝妈………故事的主人公叫小米(化名),原本健康活泼的小米,近两个年经常出现活动后气促,哭闹厉害了偶尔还会口周发绀,家人看到他的情况很是担忧,一家人商量过后,决定去医院给孩子看一看,这一看对于全家人来说犹如青天霹雳。孩子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必须手术治疗“这么小的孩子还要做心脏手术,孩子受得了吗?得留多大的疤呀?我的孩子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小米的妈妈一时间接受不了这样的结果,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孩子会是这么严重的疾病,更不能接受手术。不要急,这一系列的问题来到西安市儿童医院您都不用担忧,来听西安市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介入学组医生为您讲解,现在的医疗技术这已经很发达,我院心血管内科的手术与传统的手术不同已转为介入手术,不用开刀、不留疤痕“什么是介入手术?技术成熟吗?对孩子以后有影响吗?”您听我给您详细讲解。

什么是心脏介入手术?

 

介入手术是通过体外操纵心导管进行心血管病诊断和治疗的技术,由介入性诊断操作和介入性治疗操作两部分组成。

 

 

心脏介入手术的技术成熟吗?

 

人类对心脏的介入性探索,早在19世纪初就开始了,在此基础上于20世纪上半叶逐渐形成了心导管检查术,选择性心血管造影术等。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心血管系统疾病认识的逐渐加深,以及对各种传统观念的重要突破,才陆续出现了介入性治疗技术,并与介入性诊断技术一起发展成为具有心脏病学诊断和治疗意义的专门学科介入心脏病学。

100多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新进展层出不穷,由最初的单纯球囊扩张发展成为现在包括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支架术,冠状动脉药物支架应用等一系列实用技术,使冠心病介入治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一时期在瓣膜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和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在心律失常经导管消融,在心脏起搏和除颤治疗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极大的拓展了介入心脏病学的范畴,所以说心脏介入手术是比较成熟的技术。

 

哪些疾病病可以通过介入手术治疗?

 

可以通过介入手术治疗的心脏有:

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冠状动脉瘘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镶嵌治疗也需要介入手术的参与。

心脏瓣膜疾病:如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三尖瓣疾病。

冠心病。

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

心房颤动高危患者的血栓预防。

心肌病:如肥厚性心肌病。

心力衰竭。

 

 

房间隔缺损封堵器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卵圆孔未闭封堵

 

心脏介入手术包括了哪些技术?

 

先天性心脏病的经导管封堵:经皮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经皮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经皮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经皮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

传统的经导管瓣膜治疗术:主要为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经皮主动脉瓣球囊扩,经导管瓣周漏封堵等。

新兴的经导管瓣膜治疗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经皮肺动脉瓣置换术,经导管缘对缘二尖瓣修复术,经导管二尖瓣置入术,经导管三尖瓣介入术等。

冠心病介入手术。

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手术。

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

心肌病的介入治疗:包括肥厚性心肌病的酒精消融或射频消融。

心力衰竭的介入治疗:左心室减容术,心房分流术,经导管心室辅助装置等。

 

肺动脉瓣植入

 

心脏起搏器植入

 

左心耳封堵装置

 

心脏介入手术有哪些优点?

 

现代医疗技术总体趋于手术微创化、微创手术精细化的趋势,心脏介入手术正是顺应于这种发展趋势,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疗效肯定、不用开刀、不留瘢痕、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相对较低。

 

介入手术的射线对孩子有没有伤害?

 

X射线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相应效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照射因素,如射线的强度,照射的方式、部位及范围。另一类是个人因素,每个人对射线的敏感性不同,不同年龄、性别、组织对射线的敏感性不同。因此,长时间或过量的接触 X 射线会造成机体损害, 但是一般心脏介入手术接触X的时间很短、同时在手术过程中也会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所以研究表明介入手术接触的X线一般不会对患者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中植入心脏的材料是什么,会对孩子以后生活有影响吗?

 

常用的封堵器由镍钛记忆合金丝编织而成,并在内部覆盖有高分子材料薄膜。这两种材料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和我们的免疫系统和平共处,因此,并不会发生排异反应,更不需要终身服药治疗。封堵器植入后,心脏表面的内皮细胞会逐渐向其上攀爬覆盖,研究表明,植入封堵器3个月后即可见到明显的内皮覆盖现象,6个月后封堵器几乎完全被包裹其中,与心脏浑然一体。因此,6个月后每1-2年复查一次心脏彩超,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体育活动、结婚生育等方面与正常人别无二致。

 

做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的孩子可以做核磁共振吗?

 

制作封堵器所使用的镍钛合金并不具有铁磁性,国内外的多项试验已经表明,即便是将封堵器直接悬挂在磁共振机中,在常用的1.0T3.0T下,封堵器仅仅在场强最高时发生极小的偏转,并不会发生位移,此外,研究者们还利用小猪完善了进一步的体内测试,结果同样是十分安全的。而在成像质量方面,磁共振影像中,通常仅有靠近封堵器中心的金属标志处会产生轻度的金属伪影,并且伪影一般只局限于封堵器轮廓之内,只有当封堵器直径较大时会波及周围组织。因此,为了安全起见,建议植入封堵器6个月后再进行磁共振检查。由于不同厂家产品的差异性,因此所有装入先心封堵器的患者应在磁共振检查前对材料进行确认并询问医务人员后才可进磁共振检查。

 

心脏介入手术的发展趋势怎么样?

 

介入性心脏病学第一次革命起源1929年的有创心脏导管检查的技术如心导管检查、冠脉造影及电生理检查等。第二次革命以单纯球囊扩张为主的导管治疗技术,如冠脉球囊扩张术、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技术和二尖瓣球囊扩张成形技术。第三次革命是以简单植入物(冠脉支架、先心封堵器)或者简单起搏、消融技术为特征的技术。第四次革命是以复杂植入物、输送系统或精准介入为特点,是导管介入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到了高阶阶段的产物,代表技术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二尖瓣介入治疗修复技术(MitraClip)、经导管心室辅助装置、胶囊起搏器、希氏束或左束支起搏、脉冲电场消融、精准冠状动脉成形术等。目前,多种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新器械和新技术正在发展中,结构性心脏病呈现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态势。

 

“听了你们这么详细专业的讲解,我放心多了,选择你们我放心听从医生建议后很快为小米进行了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手术顺利,术后几天就出院了。借此文章希望能帮助到更多和小米妈一样焦虑的宝妈,西北区域医疗中心西安市儿童医院的心血管内科介入学组全体人员为孩子的心脏保驾护航。

 

THE END

 

关注我们:

分享到:

Copyright 2020 安徽汉邦希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皖公网安备 34040002000449号 皖ICP备20010547号-1 Designed by Wanhu